对话国科大“教务总长”郭正堂——教学改革怎么改?

  • 张倩
  • 日期:2018-05-17
  • 2140

      “教育教学是个大工程,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磨合和优化,在一个稳定的政策环境下逐步完善。”在郭正堂看来,中国不缺乏常规体制的大学,国科大也不必办成第二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对话教务总长

       动物学家、中科院院士康乐讲授“百年生理/医学诺贝尔奖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基因组学科学家、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计划转录组研究首席科学家于军解读和拓展“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生命科学相关问题”;

       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王艳丽讲授“被业内誉为‘基因剪刀’的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许瑞明讲解“染色质与表观遗传、生命科学的发展方向”……

       当看到这门名为《发现生命奥秘》的通识课授课团队名单时,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2016级生物系本科生李昊被“惊”到了。

       “这门课让我了解了生命科学领域很多的前沿科学进展,对生物究竟是做什么的有了基本的认知,它比专业课更深刻,比科普更专业”,李昊说,“听每位授课老师在讲解新的前沿主题时,我知道了许多在其他任何地方可能听不到的趣事,也让我真正地发现了生命科学的乐趣。”

       国科大副校长、中科院院士郭正堂在接受记者团采访时表示,“其实在国科大,由院士带队甚至院士组团讲授的课程并不罕见,这种课堂模式,正是国科大实施教学改革以来的一大亮点。”

       2014年以来研究生教学改革的目标在郭正堂脑子里可以用4句话概括:建立一支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开出一批其他大学开不出来的课程,编写出一批数量较大的高质量的精品教材为全国使用,让优质教学资源在科学院全院乃至全国共享。他认为,到今天为止,前两点基本已实现,处于优化完善之中;后两点几年前也同时启动,但需要时间和实践过程达到预期的目标。

化学课上课

化学老师上实验课


大师组团上讲台

       “针对不同主题,我们挑选中科院乃至全国在该领域内最权威的专家学者来上课,让学生们学习到最前沿、最专业的知识。”郭正堂说。

       除了生物系的《发现生命奥秘》,天文专业的《发现宇宙》的授课团队更是“重量级大咖”,由4位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武向平、陈建生、汪景琇以及“千人计划”成员毛淑德组成。“让走在甚至引领科学最前沿的大家给学生讲解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国科大天文与空间学院副院长刘继峰说。

       让中科院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国科大“科教融合”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

       “依托中科院的100多个研究所,国科大有着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这也为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郭正堂自信地说,“可以说,国科大设置了一大批独一无二的、全国任何一个高校目前都无法开设的课程。”

       这套课程体系的核心就是“团队授课”制度。对于本科生来说,这种形式的课堂通常开设为通识课,主要为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让他们了解当前科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尽快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并在这个领域潜心深耕。而对于研究生,则设置为核心课和专业普及课。

       “团队授课”的优势不言自明,但课程被拆分,由不同教师讲授,系统性如何保证?在郭正堂看来,研究生教学跟本科生教学不一样,关键在于前沿性,能够兼顾系统性即可,“我希望团队授课制度达到的效果就是,一门课的任何一部分都是由这个方向最高水平的专家来讲。”

       站在国科大课堂上的大师们来自世界各地。“利用暑假的时间,各个学院把每个领域里世界顶级的科学家请到国科大!”郭正堂所说的,正是国科大的又一品牌——暑期学校,“最大的好处就是增加了国际交流,既能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接触到世界上最好的科学家,也能把他们的知识带进来,我们鼓励科学家们将其授课内容做成MOOC,作为国科大永久的教学资源。”

       与暑期学校一样“前沿”的还有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科学前沿系列讲座”。几乎每天,在国科大校园的公告栏里,都能看到天文、地理、人文、化学等各个领域的讲座海报。围绕时下讨论最热烈的话题,国科大邀请该领域里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向学生系统剖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介绍最新进展。

       以“培养未来科学家”为目标,国科大正不遗余力地让学生走进科学最前沿。“在普遍性与重视程度上,这是很多大学所无法达到的。”郭正堂说。

李永舫院士为本科生授课

李永舫院士为本科生授课

周向宇院士为本科生授课

周向宇院士为本科生授课


科研人员不会教学生?

       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国科大教学改革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郭正堂介绍道:“改革后,国科大建立了三级教师队伍,即国科大校部的教师、从各个研究所遴选出的岗位教师,以及研究生导师,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

       国科大的校部教师队伍长期以来从事教学工作,具有极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学校要格外珍惜,但在数量和学科覆盖度上远不能满足新的教学需求。

       对于岗位教师,曾有人质疑:天天在研究所、实验室里做研究的科研人员去讲课,能讲得好吗?郭正堂回应道:“如果说一个科研工作做得好的学者不一定会教学,那么我想问其他人是不是就一定会教?大家的共识是不一定。那么既然如此,如果比例相等的话,让前者去教学,是不是会把教学搞得更好一些?”

       在郭正堂看来,经验是可以积累的,应当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刚刚担任岗位教师的科研人员。“做科研时,他们无论工资高低,为实现一个科研目标,都是起早贪黑,甚至没有周末和假期,他们这种认真的态度也一定会体现在教学上面。”

       此外,将研究生导师纳入国科大师资队伍中,让研究生培养更有针对性、持续性。

       在郭正堂看来,中国科学院有悠久的研究生培养历史,如果说国科大作为一所新的大学,还有不少方面需要向兄弟院校学习的话,国科大的研究生教学培养长期以来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当独特的体系,值得其他大学向国科大学习。

       目前,国科大已形成了深度科教融合的“两段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一年级在雁栖湖校区集中学习基础课程,并接受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研究生高年级回到培养单位进行科研实践,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一个研究生成长得好与不好,学习期间成果产出如何?这跟导师的关系非常密切。”郭正堂特别强调,培养研究生,除了在课堂上授课的教师,研究生导师的作用也十分关键,“国科大现在有1万余名研究生导师,他们从论文选题、具体操作,到论文答辩,能够给予学生全面系统的指导,也可帮助解答学生们有关人生和科研的困惑。”

       根据数十年来指导学生的经验,郭正堂希望在国科大推行“多导师制”或导师组制,“学科交叉是今后学科发展的趋势,而每个导师的知识面很有限,如果一个学生能由专业方向不同的导师指导,最终形成自己的科研风格,既有利于自己学术成长,也能使学科发展不断推陈出新。”

       而对于教师的管理,郭正堂介绍,学校采取的是学生打分、教学督导和教学管理等多元协同的管理方式。但在他看来,最好的办法是在机制约束的基础上,给予老师们充分的信任。“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国科大一定会成长一批既有很高科学研究水平,又有很高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

学生听课

学生认真听课

改革之路“玉汝于成”

       如何从传统的“填鸭式”学习向“启发式”学习转型?国科大没有教材?研究所学习与集中教学有断层?如何建设和丰富校园文化……

       郭正堂坦承,在不断稳步推进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和阻力。

       “真正的启发式教育做的还不够”,郭正堂说,这是因“实用主义”思想的桎梏,对于知识立马转化成效益的过度追求所致。在他看来,真正好的教育理念,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文化修养和学习能力的人,而不是让他们为了某一个职业去学习,“能力提升比具体知识学习更重要。”

       为此,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专门开设了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尤其是针对本科生,由国科大人文学院从事科学哲学研究的教授主讲,让学生在刚入校时,就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在日后的学习和科研中学会理性批判、合理质疑。

       建设一系列高质量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是国科大教学改革中另一个“硬骨头”。

       “全国范围内的研究生教材情况都不容乐观。科学正突飞猛进地发展,而很多教材还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编写的,这怎么能适应当下的研究生教育呢?”郭正堂说,“教材建设也是我们研究生培养的短板,我们这方面起步比较晚。目前,国科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支持教材建设。”

       “研究生课程中共有近500门核心课,这些授课老师,可以说都是各自领域内全国最高水平的专家”,他希望,由他们执笔,从完善讲义和课件开始,“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都能够出版一本高质量的教材或教材参考书,到时不仅国科大的学生能用到,全国其他高校的学生也能使用,这对改善全国教材状况,也有很大的帮助。”

       为激励授课教师,国科大将讲义编写作为教师评价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所有的授课教师不只提供课件、教学大纲,一定要有能发到学生手里的文字讲义。”

       其实,从去年开始,国科大已经开始陆续出版一些教材,诸如中科院院士、研究生《气候变化科学概论》首席授课教师秦大河组织了数位正在一线从事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编写讲义教材。中科院院士、本科生《基础代数》授课教师席南华结合学生课堂笔记,以科斯特利金所著的俄罗斯教材《代数学引论》为基础,自主编撰了《基础代数》一书作为教材。

       此外,打通研究所教学和校部集中教学,以解决研究生教学资源分散的问题;通过网络化手段完善国科大课程和教学体系,使得培养单位之间共享教学资源;建设校园文化,以弥补多校区教学的缺憾……

       “教育教学是个大工程,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磨合和优化,在一个稳定的政策环境下逐步完善”,在郭正堂看来,中国不缺乏常规体制的大学,国科大也不必办成第二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作为国科大“教务总长”,郭正堂认为,国科大的未来,在于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这就是国科大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也是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长久立足的根基法宝。”

(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科苑学子   作者:韩杨眉 刘孜铭)